36计走为上计是什么意思
“36计走为上计”是三十六计中的最后一计,指事情已经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,没有别的好办法,只能出走。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在困境中无法挽回局面,选择逃避或撤离的策略。
具体来说:
1. 含义:“走为上计”意味着在面临无法解决的困难或敌人时,最好的策略可能是撤退或避免直接冲突。
2. 出处:这个成语出自《孙子兵法》,原文是“三十六计,走为上计。”孙子在这里强调了在特定情况下,撤退可能是一种明智的选择。
3. 用法和语境:在日常交流中,“走为上计”通常用作谓语或定语,用于描述面临困境时的逃避或撤离行为。它带有一定的贬义,暗示这种行为可能不是最明智或最勇敢的。
4. 与“三十六计”的关系:“三十六计”是中国古代兵法策略的总集,每一计都有其特定的背景和适用情境。“走为上计”作为最后一计,象征着在绝境中的无奈之举。
综上所述,“36计走为上计”是指在面临无法解决的困境时,选择撤退或撤离作为最佳策略。
三十六计,走为上计
“三十六计,走为上计”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,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西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留侯世家》。它原指无力抵抗敌人,以逃走为上策。后指事情已经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,没有别的好办法,只能出走。
这个成语的背后有一个著名的故事。公元前206年,刘邦率军攻入咸阳,被项羽封为汉王。项羽对刘邦非常忌惮,因为他擅长谋略,所以一直想要杀掉他。于是,项羽用范增去杀刘邦,但范增多次派人对刘邦威胁,但刘邦却镇定自若,项羽最终没有杀掉他。
后来,刘邦在鸿门宴上逃脱了项羽的追杀,并在逃跑的过程中逐渐收集了大量的兵力。当刘邦到达关中时,他已经拥有了足够的实力与项羽抗衡。此时,刘邦采用了张良的计策,决定采用“走”作为上策,以避免与项羽正面交锋,从而保存自己的实力。
在楚汉战争中,刘邦与项羽进行了长达四年的争夺战。最终,在垓下之战中,刘邦的军队彻底击败了项羽的军队,项羽自刎而死,刘邦因此建立了汉朝。
“三十六计,走为上计”这个成语所蕴含的智慧在于,在面对困境时,有时候选择逃避并不是最明智的选择。有时候,我们需要审时度势,寻找更好的机会或策略来解决问题。然而,在某些情况下,“走”确实是一种明智的选择,特别是当继续战斗将面临更大风险或损失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