是词由民间走向文人案头的标志
《菩萨蛮》是词由民间走向文人案头的标志。
《菩萨蛮》原为唐教坊曲名,后来成为词牌名。其最初的形式比较简单,内容多写闺中思念情爱。例如,后蜀毛文锡的《菩萨蛮·乌罗什洲》就是描写思妇一天一夜的思恋过程。然而,随着时间的推移,词人们在创作《菩萨蛮》时,逐渐将其从民歌的俚俗风格中解脱出来,开始注重文采和意境的营造,使得这一词牌名所代表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。
此外,《菩萨蛮》的流行还与文人词的创作风气有关。许多文人开始模仿和学习《菩萨蛮》这种词牌进行创作,从而推动了词这种文学形式的发展和成熟。因此,《菩萨蛮》可以被视为词由民间走向文人案头的标志之一。
词最初流行于民间
词最初确实流行于民间。在隋唐时期,民间兴起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,即“曲子词”。这种新诗体裁最初是伴随着音乐歌唱的,因此得名“曲子词”。曲子词在民间广为流传,并随着音乐的传播而声名远扬。
到了宋代,词这种文学形式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发展和应用。宋代的词已经不再局限于描写男女恋情,而是扩展到了抒发士人的政治感慨、生活感慨,以及描绘山水田园风光等多个领域。这一变化使得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更加重要,也进一步证明了词最初是流行于民间的文学形式。
因此,可以确认词最初确实是流行于民间的。